水里...水蛇窯

2012100212:47

水里舊稱「水里坑」,位於濁水溪與水里西的合流處台地,水資源相當豐富,因毗臨日月潭,因而得名「水里」。原是原住民的聚居之地,在清光緒三年,開始定居於水沙連番界(今頂崁村)。自清治晚期至日治時因樟腦業的興起,引起不少客家、閩南遷入在此定居;1970年帶水里曾因發木業興盛而有『小台北』之稱譽。

南投地區陶業創始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在台灣佔有一席之地,而水里的窯燒更是出名尤其是「水蛇窯」亦是我們此次來水里的目的。

我們乘坐「台灣好行巴士」到水里,全車就我們12人;大家好開心...花小錢卻享受五星級的待遇~真爽!!車子新、空間寬敞...

路邊的奇異果別誤會不是KIWI的,是一種從沒見過的果實,在路邊賣水果的ㄚ桑告訴我本地人都叫它『內葉肫』請用台語發音,很奇特吧!!果實還蠻硬的,有點像檸檬ㄟ。

這也是『五星級』的化妝室在水蛇窯內

水里蛇窯是全國現存最古老、最具傳統的柴燒窯,窯身償達100餘台尺。

這是蛇窯的窯首(燃燒室)上方設置3個不同功能的孔洞,分別放置粗、細不同的木柴,以控制窯內的溫度;為避免燃燒時吸入太多的空氣,因此會用罩片將投薪口做適度的掩蓋;而下方的拉柴灰堆積孔洞,則視柴灰的多寡做適當的清除。


一般燃燒的時間約需33夜,早期因沒溫度計,所以全是靠師傅用肉眼來推斷當顏色由紅轉白時表示溫度已高達1200℃ ;師傅便會用「耐火磚」及「泥漿」將前面3個孔封住,只留一個小洞讓空氣流通。

每燒一個窯約需耗費 一萬六千公斤 的木柴,耗量真大。古早都是用「相思木」為主,因為相思木油脂多、硬度夠且價格也較低廉。而現代的燃燒多以木材廠的廢棄木料為主。


1927年始於第一代的林江松

1937年第二代的林木倉

1983年第三代的林國隆由於傳統窯受到塑膠等科技的影響,逐漸形成夕陽產業。故在林國隆接掌後,期許自己不讓蛇窯在他手上消失,極力思索生存之道,最後決定將此蛇窯扮演文化、教育、藝術、觀光的角色,讓後代的人得以瞭解先人燒窯的過程。

2008年第四代的林家祥、林曉吟、林佩君


柴灰結晶是經窯內多年燒窯後柴灰凝結的。老師傅認為此結晶塊經烈火淬煉下已經有靈性了,只要摸一下就會帶來好運;而未婚男女只要親吻一下此結晶就能帶來好姻緣的;為此更添增了此物的神秘與傳奇,可說是鎮窯之寶哩!!

這是洗澡用的甕裡面還有可坐、可踏的陶板,方便上下與泡澡用。

窯尾門及煙囪

早期窯業鼎盛時還有「搶窯」之舉,即是當窯內的溫度下降到200~ 300這時中間的側門及煙囪的尾門同時打開便派工人身穿麻布袋裝類似消防衣套上厚厚的手套頭綁頭巾同時還要憋氣迅速進入窯內搬運陶製品此方法除了要應付市場需求還可節省燃料因此時窯內溫度約 100左右這樣就可讓窯內的柴火燃起速度加快。


「薰油壺」早期女人在此壺內裝香油或食用的火油(即花生油),薰過後用來抹頭髮,讓頭髮更加亮麗烏黑。




無茶蓋的茶壺...

水從壺底加入...

加入的水會順著壺底的凹槽流入,進入此壺的內面貯水槽,所以水才不致於壺底流出。

這是燒金紙用的陶器。


大家要來去「鑽窯洞」真好康、嫁好ㄤ啦!!

 搶窯的窯內情景...

『千禧雙口瓶』…於1999年12月6日正式製作,歷經半年於2000年6月10日完成總高度為6.68公尺,並締造最高陶器的紀錄~原世界紀錄為1996年雷史帕克斯先生所創高度為5.56公尺。




園內的情景...




「牛練池」練土是製陶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事,早期由於沒有練土機,就利用『牛』來來練土。由一位師傅牽著牛在練土池打轉,後面跟著的師傅則順著牛踩過的路徑迅速刮下旁邊的泥土以填平腳印的坑洞,已達到練土的目的。


陶業的祖師爺「羅明先師」據說為隋朝人


在此蛇窯棧道拍照後,我們參觀完畢,準備搭車回車埕再坐火車到集集

撘上這班火車到集集,大約16:30左右...

 

就在水蛇窯陶藝文化園區的詩句中結束水里行...

  ~~一群有夢想的人

  在柳暗花明的一處

  築起夢想的陶花源~~

 

附上兩則蛇窯的古早故事:

1.陶瓷燙髮技藝:有次搶窯時,有位師傅忘了包頭巾,衝進窯內裡又衝出來時已變成爆炸頭;被鄰近的婦人發現了這個燙髮的好方法。於是每當過年時,當地的婦女就用竹子先把頭髮捲好,並且包上濕毛巾,到窯裡來回走兩回,頭髮就燙好了,並帶點淡淡的竹香味。

2.地方居民的烘衣機:梅雨季節衣服都曬不乾,就將洗好的衣服披在窯頂上,收衣服是小孩的事;所以放學後總有一群小孩來收衣服,但分不清楚,總算找到一件熟悉的衣服後,就在此四周將衣服收回去了;但到晚上總有一堆人跑來跑去在附近各家搜尋自己的衣服,真是一大奇觀。如今想來應該是真有趣又溫馨的事。

 

繼續我們的行程:  集集

 

相關文章:  集集...車埕